•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
  • 首頁 長征文化

    紅軍長征在隆德長征故事

    2020-06-21 從頭越 網絡 瀏覽933

    1、不到長城非好漢

            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是六盤山。六盤山位于寧夏南部山區,海拔2800多米。

    1935年10月7日,時值仲秋,天高云淡。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率領的紅軍指戰員,剛剛取得了青石嘴對敵戰斗的勝利,意氣風發地站在六盤山頂。望著晴空下隨風飄揚的紅旗,毛澤東目窮千里,心潮澎湃,激情滿懷,不禁吟道:“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正是這首氣吞山河的《長征謠》,后來經毛澤東先后8次修改,成為他詩詞中的得意之作——《清平樂·六盤山》。如今,在“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里,珍藏著毛澤東4次改動的墨寶。

    據研究該段歷史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的館長回憶,紅軍翻越六盤山的當晚,紅軍總部機關和毛澤東就宿營在彭陽縣河陽洼村。毛澤東住在村民張有仁家的窯洞里,在閃爍的油燈下,毛澤東趴在小炕桌前記下了山巔上吟頌的《長征謠》。此歌謠一出,即在紅軍及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并于1942年8月1日在《淮海報》副刊上全文刊登。

    1949年8月1日,上?!督夥湃請蟆饭_發表了這篇由毛澤東作過刪改的詩詞,使用的詞牌便是《清平樂》,內容便是今天人們所讀到的: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經過8次改動后,盡管內容沒有實質性變化,卻刪去了一些反復出現的呼語和重復句。句中除了將“屈指行程已二萬”的“已”字刪掉以符合詞的格律外,還將“望斷南歸雁”的“歸”字改為“飛”字,將“赤旗漫卷西風”的“赤旗”改為“紅旗”,將“今日得著長纓”改為“今日長纓在手”。

    1957年1月《詩刊》創刊,毛澤東在應邀將這首詞抄錄發表時,又把詞中“紅旗漫卷西風”的“紅旗”改為“旄頭”,并寫下了橫、豎兩幅書法,供《詩刊》選用。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5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時,想將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一詞手書題刻在寧夏特有的賀蘭石上得以展示,于是,自治區領導請董必武副主席向毛主席報告。1961年,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揮毫潑墨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并回復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不知出于什么考慮,這次書寫時,毛澤東又把“旄頭”寫成了“紅旗”。

    2005年9月,寧夏人民為紀念長征勝利69周年,將原來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擴建為“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并在20多米高的紀念碑上鐫刻上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一詞,旨在用長征精神激勵后人。(來源:解放軍報)

    2、李友祿跟隨紅軍長征而去

    李友祿出生在寧夏隆德縣神林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來到隆德縣時,身為長工的李友祿毅然在家鄉參加了過境隆德的紅軍隊伍。

    李友祿參加紅軍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天,在地主家干活的李友祿,聽大人們偷偷議論,山后面的單家集、興隆鎮來了紅軍,他便暗自想去見見這些人,看是啥樣兒。他不小心說漏了嘴,讓地主老財聽見了,就嚇唬他說:“共產黨紅軍歹得很,抓住小孩就用刺刀往死里捅……”堅決不讓他去見紅軍。給別人當長工的他,沒有自由,只有老老實實給人家干活。過了兩天,他去地里干活時看到有一幫既像兵又像莊稼漢的人從他干活的地頭路過,其中有一個人還朝他喊道:“喂!小鬼,過來?!彼阕哌^去,那人就給他講: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政治上平等。他聽不懂什么是政治。只聽明白了一句話就是“大家穿衣吃飯都一樣”。那人還說要打土豪,分田地,他也聽不懂土豪是啥,還以為是在田里用木榔頭打土疙瘩,填壕溝的事,這多沒意思,剛皺眉,那人便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急忙補充解釋道:“土豪,就是欺侮窮人的地主?!编?,他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經那人的一番說服動員,闖天下的念頭油然而生,決心跟那人走,參加紅軍。便高興地笑著說:“好,讓我回家穿一件衣服咱們一起走?!闭f話間那人便快速脫下自己的衣服讓李友祿穿上,就這樣李友祿義無反顧的跟著紅軍走了,一去就是30多年……

    李友祿投身革命后,思想堅定,作戰勇敢,入伍8個月就任班長。1936年11月,在山城堡戰斗中,李友祿奉命帶領尖刀排與敵人肉搏,攻下敵人一座碉堡,為部隊打開通道,為此榮獲戰斗英雄稱號??箲鸪跗?,在平型關戰役中,李友祿率警衛排強沖敵陣,與日寇白刃拼刺。因他力大、技精、神勇,連斃日寇,聲名鵲起。在房龍崗戰斗中,李友祿率新四軍一連士兵,拒敵守隘,擊潰日軍300多人的猛烈進攻,完成了保衛房龍崗鎮的任務,榮立二等功。在沙溝戰斗中,俘虜日軍數人。1943年,他所帶的連隊一排在整軍整風大生產運動中,成績顯著,被評為全團模范。

    解放戰爭時期,李友祿參加了八次重要戰斗,數次負重傷,屢立戰功。1947年4月,運城阻擊戰中,其營在申家場擔任正面防御任務。國民黨軍隊飛機炸、大炮轟,以多于我軍20倍的兵力輪番沖擊,戰斗持續進行了20多天,勝利掩護了劉、鄧大軍的軍事行動。江陰渡口戰斗中,5天行軍千里,國民黨部隊以為神兵從天而降。解放上海戰斗中,李友祿任28軍警衛營營長,他機智的利用坑道接近敵人鋼筋水泥子母堡,消滅敵方兩個營。李友祿最初的檔案記載著感人肺腑的一頁:入伍作戰100次,負傷9次,身留二等乙級殘疾;榮獲房龍崗戰役金星獎,淮海戰役一等戰斗英雄,馬木集戰役縱隊嘉獎,上海戰役縱隊嘉獎等。

    新中國成立后,李友祿奉調福建第五軍分區警備團任副參謀長、參謀長。1955年2月,被授予少校軍銜。1956年4月,被授予團級軍職。

    1958年11月,經批準退役轉業,赴福建省體委工作。李友祿轉業到地方工作,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上級組織鑒定為:“生活簡樸,清廉正直?!闭h中,“自我革命精神好,整黨后進步很大?!卑闯@碇v:老紅軍離休后,應當靜下來享幾年清福,安度晚年才是。但從苦水中泡大的他是從槍林彈雨中摔打爬滾出來,回鄉休息期間,根本閑不住,好像貪圖享樂安逸與他今生今世無緣。

    1969年,李友祿離職休養,回到家鄉后,正值以“階級斗爭為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軍事備戰年代。革命傳統教育風靡盛行,從革命老區回家的他,自然而然的成為隆德縣城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在那個年代,他經常深入工廠、學校、農村、機關單位,對工人干部學生和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每年至少在全縣范圍內作傳統報告30多場次。他所作的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內容極為豐富,大都是戰斗題材:抗擊日本侵略者、保家衛國等內容,真實生動,很適合青少年學生。他所講的故事,語言樸實貼切,引人入勝。這些報告,風趣幽默,時而讓人捧腹大笑,時而緊張得使人憋氣。他講得是那樣津津有味,聽了這一場還想聽下一場。從學校到工廠再到機關以至社隊農村,受教育面非常廣泛。

    老紅軍不只是講得動人,做得更動人。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始終保持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作風。從他匆匆而來到悄然離去,他一直穿那件綠不綠、黃不黃的老式軍裝,好像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就是寒冬臘月也沒有見過老紅軍披過一次大衣。也許是他身子骨硬朗的緣故吧。再說他的吃,常言道:“主家千萬有,鄰居一桿秤”。李友祿的鄰居從來沒有聽他家到外地捎買過牛羊肉,也沒聽說托外地的友人帶回海鮮,經常見到的是老紅軍自己提菜籃子買菜,偶爾還要跟人講講價錢,有人說:“老紅軍那么多的錢,買雞蛋還跟老百姓三二厘講價錢?!逼鋵?,他講價錢是跟人逗著玩,最終因錢找不開,往往出個高價錢。住的也一直是幼兒園改建的兩間老式架子房,帶一點小院子,大門連個架子車也進不去。就這樣簡陋的房子,他一住就是10多年。直到離開人世前兩三年才搬進新院。出門總是兩條腿,從來不坐公家的車。每次回神林鋪老家,經常乘坐平涼開往靜寧的過路班車。曾有兩次,老家有急事,當等不住班車,才張口要了縣政府的北京吉普,隨后又付了油錢。

    李友祿于1984年5月14日逝世。追悼會異常隆重,靈堂設在縣政府大禮堂。整個靈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挽聯挽幛掛滿了整個大廳,大廳正中央安放著老紅軍的棺木,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周圍簇擁著花籃與花圈。敬獻花圈的有黨政機關干部,也有學生、工人,更多的是生產隊的社員們。他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參加追悼會。

    老紅軍李友祿逝世后,按照生前遺愿,安葬在他參加紅軍后打響第一槍并擊潰國民黨守城部隊的地方——隆德縣北象山上。

    如今的北象山雖不是松柏茂盛,但也草木蒼翠,郁郁蔥蔥。每年清明節,縣城中小學??傄M織青少年學生為老紅軍清掃墳墓,祭奠前輩英靈,寄托哀思?。合蔡?《紅二十五軍在隆德》)

    3、給紅軍帶路的陳富倉

    在六盤山西麓的隆德縣城關鎮楊家店村的一個山坡上有一座普通的墳塋,埋葬著一位普通的農民。81年前,這位普通的農民豁出性命為紅二十五軍帶路,幫助這支長征時期最早進入固原的紅軍先頭部隊順利翻越六盤山,甩掉了國民黨追兵,勝利到達陜北,這位普通的農民叫陳富倉。

    1935年7月,為配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北上,活動于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的率領下,從陜西豐峪口出發,挺進甘肅,經過兩當、天水、秦安、通渭、靜寧等縣。8月15日,從靜寧縣小山、八里鋪沿葫蘆河北上,進入今寧夏西吉縣境的單家集、興隆鎮一帶休整,并在興隆鎮召開了鄂豫陜省委會議。17日,紅二十五軍離開單家集、興隆鎮,沿西(安)蘭(州)公路東進,經王溝村、火家堡子、姚杜家、上馬嘴、毛李家、楊家河、串河、王三道進入好水川紅土路村。另有擔任警戒的一個連隊,從伙家堡子附近的陳田玉上山,經李哈拉、彭家陽山到閻家莊子,過沙塘鋪,與大部隊會合。紅軍攻占隆德縣城后,準備連夜翻越六盤山,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富倉和幾位紅軍戰士相遇了。

    1935年8月17日下午,陳富倉從山上背著柴下來,路上與6位陌生人相遇,陌生人對有些緊張的陳富倉說:“你不要害怕,我們問一下路?!币娺@些人說話和氣,不像壞人,陳富倉便請他們到家中喝水。陌生人告訴陳富倉,他們是紅軍,是幫助窮人的。陳富倉幫助他們找了一把木鋸,紅軍鋸了5根電話線桿后又返回陳家。他們一邊喝水一邊與陳富倉交談,直到傍晚才匆匆離去。天黑以后,這些紅軍又來了,而且來了許多人,紅軍想讓陳富倉帶路去翻越六盤山。紅軍給了陳富倉母親一些錢,要陳富倉給他們領路,陳富倉答應了。夜深人靜,陳富倉提著一個當地人稱為“馬頭竹籃”的小筐做掩護,帶領紅軍上了山。

    陳富倉領著紅軍抄捷徑走小路,紅軍穿草鞋,縮著身子,彎著腰,緊隨陳富倉,繞梁過溝,穿行在林蔭與峭壁之間,摸著漆黑的夜色急速前進。18日凌晨,紅軍順利翻越六盤山,拂曉過和尚鋪,在瓦亭峽附近與固原趕來堵截的國民黨部隊第三十五師一○三旅馬應圖部相遇,被紅軍一舉擊潰。19日,紅軍出固原轄境,逼近平涼縣城,沿北山路上北塬,繼續向東挺進。到鎮原縣后,紅軍和當地的國民黨部隊激烈交火,一顆**從陳富倉的左手臂穿過去,好在沒有傷骨,部隊衛生員替他抹了紅藥水,用棉花和紗布進行了包扎。由于掛念家中母親,陳富倉要求回家。紅軍送給陳富倉一塊銅腰牌,一卷老白布和一些銅錢做盤纏讓其返回。

    陳富倉離開紅軍部隊返家途中,見路上有國民黨軍隊設卡盤查,便把紅軍給他的銅腰牌扔了。他經過三天兩夜的行程,才回到村里。進了村,他不敢直接回家,而是躲在村西頭老光棍張有福家中,待天黑后才悄悄摸回家。這樣躲藏了幾天后,陳富倉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這天,楊家店的龔保長帶著人來抓兵,躲在張有福家中的陳富倉聽到外面雜亂的腳步聲,便迅速閃到了門背后,見保長帶著兩個陌生人闖了進來,陳富倉以為是因為給紅軍帶路來抓他的,便奪門而出,逃進了大山。從此,陳富倉過起了東躲西藏、四處流浪的艱難生活。憑著年少力強,他趕麥場、下煤窯、拉長工、打短工,受盡了苦難,一只腳也被凍壞,落下殘疾。有幾次,實在想家的他,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回家看望了老母親。直到解放,在外漂泊10多年的陳富倉才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

    陳富倉是甘肅莊浪縣人,出生于1904年,為了躲避清末民初的年饉,隨家人一路逃荒來到隆德縣城關鎮楊家店村,以打柴為生。1976年8月,陳富倉去世,家人將他埋在了六盤山腳下。(張明 許星 李旺整理 來源:固原新聞網 )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