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軍長征過永定(大庸)概述
1935年11月20日,紅二、六軍團分兩路由桑植縣進入大庸(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又從七個不同的地點突破澧水防線,進軍沅陵。在大庸境內長征的4天時間里,途經16個鄉79個村250個村小組,行程300余里,在搶渡澧水戰斗中,犧牲紅軍30余人。(從1934年到1935年,大庸縣有5000余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在多次戰斗中犧牲2000多人,1000多人下落不明。)
在大庸境內,第一路紅軍長征路線:紅二軍團四、五、六師及直屬機關,11月19日從桑植縣劉家坪出發,經小溪溝進入大庸橋頭鄉,到教字埡一帶宿營。20日,在火燒橋(合作橋)宿營,22日,渡過澧水河后宿營在西溪坪、孫陽坪, 23日,四師從七溪峪進入沅陵,五、六師從雙溪橋進入沅陵五家灣,當天兩軍匯合在洞庭溪。
第二路紅軍長征路線:紅六軍團十六、十七師及直屬機關,11月19日從桑植縣瑞塔鋪出發,20日經桑植蘆塘埡進入永定區橋頭鄉長嶺崗村,翻山越嶺,到武陵源區中湖一帶宿營。21日離中湖翻越張家界大山,到黃家鋪一帶宿營,22日,渡過澧水河后進入慈利縣的中坪宿營,23日,經大庸李家莊、白羊坪、雙溪橋,進入沅陵五家灣,與二軍團匯合在洞庭溪。
二、紅軍長征過永定大事記
搶渡澧水河
11月20日下午5時,先遣團紅49團來到澧水北岸的張家灣、黃家鋪一帶。此時,南岸敵人已經將渡船收繳禁止航渡,修筑了十余座碉堡構筑起了防線。
先遣團開會決定兵分三路,尖兵連從潭口強渡,工兵連準備器材搭浮橋,炮兵連和機槍連負責掩護。
在開始按計劃試渡時,被敵人發現渡河失敗,團長王烈和參謀長賀榮華不幸中彈犧牲。夜晚,4名會游泳的戰士泅水過渡,以找水喝為名智取燒毀一座碉堡,并控制了渡口。此刻,如有神助般,一只大載船誤以為有人要渡河,便向北岸正愁如何渡河的紅軍靠岸過來,雇傭船的貨主是個大商人,得知是紅軍要渡河后,棄船而逃,尖兵連在向導崔先元的幫助下,乘船渡河迅速開始擴大突破口,經過半小時激戰拿下一座碉堡。此刻,炮兵連三鋼炮又打中了一座碉堡。工兵連在黃家鋪的楊林鋪渡口架起了浮橋。
賀龍得到先頭部隊的報告,命令集中破擊炮和輕重機槍到楊林鋪渡口小山頭上,親自指揮射擊,在火力掩護下,敵人十多座碉堡全被摧毀,紅軍半夜占領了澧水兩岸。
為了搶時間,軍團首長決定,在長達30余里的沿岸,從潭口(安壩)、周家坊(流溪排)、黃家鋪(楊林鋪)、沙灣、屈家坊(磨灘)、田家臺、張家灣7個不同的地方同時渡河。21日晚,紅軍全部渡過澧水河,紅軍共犧牲30多人。
三、張家界歷史沿革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湖南省大庸市從1994年4月4日起,正式更名為張家界市(地級市)。
張家界市,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張家界,又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它即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是因為它的前身大庸市,早在新石器石代,其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了。上古時期典章文獻《尚書舜典》中便有舜放歡兜于崇山的記載。又據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農歷乙丑年)楊顯德纂修的《永定衛志》與清道光三年(公元1652年,農歷癸末年)修刊的《永定縣志》以及《慈利縣志》和《桑植縣志》等史書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劃全國為三十六郡,當時的大庸與慈利便屬于黔中郡,它是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比省會長沙還早。黔中郡所轄包括慈姑縣(縣址在今慈利蔣家坪鄉太平村一帶),桑植縣與大庸縣(今永定區)、石門縣、安鄉縣、澧縣、津市、臨澧,以及湖北省公安、鶴峰兩縣與湖南桃源縣一部分地區。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縣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歷乙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
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歷癸末年)見蒿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析充縣、增置中縣(舊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一帶),當時的大庸便屬于天門郡管轄。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農歷癸卯年)廢充縣、改置臨澧縣。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當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農歷甲午年),又“分荊州武陵,天門屬郢州刺史。宋明帝秦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天門郡仍屬荊州。
西魏恭帝拓跋廓于二年(公元555年,農歷乙亥年),又罷天門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農歷乙未年),又廢婁中與臨澧兩縣而置崇義縣,又新置北衡州(因為北周的統治范圍南不到衡山,但為了祭 祀五岳,才將天門山作為南岳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楊堅當朝,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農歷戊午年),又改北衡州為崇州,零陽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屬崇州管轄。隋煬帝楊廣于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農歷丙寅年)又廢崇州,改澧州郡為澧陽郡,統轄六縣(慈利,大庸均屬澧陽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歷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歷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全境劃規澧陽郡,曰慈利縣,并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時,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于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歷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張家界市全境),并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農歷乙未年)當朝皇帝鐵木耳又下令將慈利縣升為慈姑州,復名慈利州,轄四縣,現今的張家界市全境屬慈利州管轄,并在州內溪峒間置安定(今永定區內)、柿溪二州。今桑植的外半縣屬柿溪州,內半縣則分置上下桑植長管司(以后改為安撫司)。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農歷甲辰年)改澧州路為澧陽府,轄四縣,罷安定、柿溪兩州。
明時,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歷已酉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隸屬于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農歷丙辰年),慈利劃規常德府管轄。這時期,當朝為了征討覃后,在永順羊峰山設羊山衛,并修筑排柵城,三年遷羊山衛城于大庸溪之陽,更名為大庸衛(所謂“衛”,即軍事建制,屬湖廣都使司)。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農歷己巳年),又改大庸衛為永定衛,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設九溪衛,兩衛同屬湖廣都使司管轄,而今張家界市的行政區劃在當時則屬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農歷丙子年)劃規岳州府。
清時,在全國設立二十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歷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規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h(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h),并改岳常道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歷乙卯年)割原九溪衛麻寮所并入溶美司,置鶴峰州,屬湖北省宜昌府,同時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屬永順府管轄。還將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隸屬澧州。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后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歷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規辰沅道。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農歷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農歷甲戌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農歷乙亥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歷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歷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于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后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