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文產聯盟——
蘆花會議會址紅色教育基地
據史料記載,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從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期間,一、四方面軍近9萬人次,先后三次途經四川省黑水縣,近萬名紅軍戰士犧牲在黑水境內。
紅軍到達黑水后,休整逗留時間約150余天。在193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距縣城蘆花2公里處駐守在中蘆花奎尼寨的頭人澤旺住宅內召開了兩次重要會議(即蘆花會議)。第一次是7月1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二次會議是7月21日至22日在蘆花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
中央紅軍翻越的五座大雪山中,有三座在今黑水縣境內:亞克夏山(海拔4443米)、昌徳雪山(海拔4283米)、達古雪山(海拔4752米)。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惡劣,再加上這里是藏民聚居區,所以,紅軍遇到了缺醫少藥、長途跋涉,饑餓、冷凍、寒熱和陰濕等重重困難。
除了和敵人戰斗外,在黑水整訓期間,紅軍又多了一項解決吃飯問題的頭等任務:大力開展籌糧、熬鹽和其他活動,為過雪山和草地準備必需的糧食、鹽巴和其他御寒物資。
當時要求每個戰士必須籌夠10-15天的糧食,一天八兩主食(玉米面、青稞面)和四兩干野菜。毛澤東、朱德親自下地同紅軍戰士和藏胞一起割麥子、上山挖野菜,周恩來帶病搓麥子……紅軍在黑水籌集糧食約710萬斤,其中在境內駐扎整訓耗用600萬斤,帶走約110萬斤;就地取土,熬制土鹽約5000余斤;借用宰食各類牲畜3萬余頭,折合肉食約100萬余斤;借用各類畜油1萬多斤,以及一大批牲畜皮、牦牛毛皮、羊毛、大麻和獸皮、“牟子”(藏民用大麻、牛羊毛紡織成的御寒品)等御寒物資,為紅軍的北上過草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在解放后,毛主席曾說,中國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牦牛革命”,指的就是這段歷史。
八十多年過去了,長征在黑水這段歷史,在黑水縣并沒有被人們淡忘,反而成為當地老百姓的一筆財富。
二、四代人的接力守護
“蘆花會議”是在黑水縣中蘆花奎尼寨頭人澤旺家召開的。澤旺是黑水蘆花一位很有名望的頭人,他憑借自己的敏銳判斷和大愛,主動把自己的家(即今“蘆花會議”會址)讓給紅軍住。積極組織群眾為紅軍捐糧捐物,把自家的16頭耕牛、4頭豬、5000多斤糧食送給了紅軍。
他的所作所為讓紅軍首長非常感動,臨走時送給澤旺一副馬鞍、一支槍和兩張布告。
紅軍走后,澤旺才得知住他家的是毛澤東,澤旺認為是“神的旨意”, 激動不已,決定守護這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從此,澤旺成了“蘆花會議”會址第一代守護人。
1935年7月,紅軍進駐蘆花期間,澤旺的兒子王扎跟隨父親到處為紅軍籌糧,為黑水解放做群眾工作。1952年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擔任蘆花工作組組長,1956年調政協工作,欣然成為第二代紅色守護人。
1959年,仁真接受父親王扎當好“第三代紅色守護人”的重托,繼續守護會址。改革開放后,仁真擔任阿壩州政協委員,積極宣傳國內革命民族政策,為民族團結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3年,仁真的兒子彭初退伍回家后,毅然繼承先輩遺愿,成為“蘆花會議”會址第四代守護人。
三、第四代守護人說:正義面前不分民族
“這是我祖輩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精神遺產,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這也是紅色教育基地,我絕對不會關閉家門,也不會對游客收取任何費用!”
“我不僅是退伍軍人,還是黨員,我崇敬紅軍,我要把祖輩交給我的守護責任一直傳承下去……”第四代守護人彭初曾堅定地向四川新聞網媒體記者這樣說。
從小受父輩的熏陶和影響,彭初對長征文化非常感興趣,對守護“蘆花會議”會址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高度,在和周圍朋友多次交流的思想碰撞下,他將紅軍在黑水縣的歷史經歷,整理成文:
紅軍長征在黑水
紅軍萬歲,青史豐碑。
生機仰賴,雨露春暉。
彈丸輿地,雪域黑水。
雪山環抱,草地依偎。
適川甘,南北地理分野向背。系唐蕃,東西領屬紛爭寶肋。
曾記否,英雄兩大主力,會師猛河,爬雪山、建政權、籌糧、熬鹽、打勝仗,并肩結隊,砥礪前行。中央全體領袖,駐蘆花,芳華永流傳。幕啟蘆花,會開盛夏。群英義聚,心牽國運。話團結、恩來讓賢、向前授勛。開誠布公胸襟坦蕩。
憶往昔,兩支勁旅互動,再掀熱潮,肅分歧、糾偏差、統認知、聚合力,議由群抒,思從煒映。想當年,明斗爭之艱辛,定圭臬以實踐,千秋載史冊。
雅克夏、昌德、達古,大雪山,綿延不斷,極限嚴寒??諝獗?、冰封層疊,誓師大會排萬難,壯士勇進。英勇上下三番,征服雪峰三座。辣椒暖身砥礪心,拽著騾尾峭壁行。驕陽炙刺臉龐,風沙穿透單裝。冰雹偷襲,野獸爭食,數百英烈留忠骨。峰高闌桿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長征四老煮馬皮,錚錚鐵骨永回蕩。官兵笑嘗冰激凌,管他蔣某吃細糧。
蘆花、毛兒蓋、瓦缽梁子,忙籌糧,深谷麥扎,馱鈴叮鐺。蘇維埃、識字掃盲,建政權發動群眾,慷慨激昂。親人離舍三別,歷程一年兩月。山鳴谷應,潤雨無聲,達伙老少同心,獻糧七百萬斤,糧秣先行備北上。
毛主席蘆花刈麥,周恩來操勞未艾。鄧小平達蓋征糧,朱德挑擔鑒野蔌。彭德懷以念駐防,徐向前瓦缽守望。諸領袖披肝涂膽,土地革命坦蕩蕩。
星星之火燎原,雪山紅谷感念,軍民魚水情長。憂民生,懷中華兒女一家,唱團結,存抗日斗爭之計。彭德懷、徐向前飛石傳書留佳話,紅星勛章彰團結,一把鐮刀記心上。一曲民族團結之歌,悠悠雪山回蕩。隔閡歷久不是本,萬水千山總關情。官兵一致同甘苦,平等方針意遠深。北上紅軍為抗日,軍民同心皆投身。
三大法寶永不忘,事業扎根國鑄魂。長征偉大,精神永駐,蘆花傳承,造福蒼生。
為了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守護好“蘆花會議”會址,彭初成立黑水縣上蘆花紅色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與時俱進大干起來。
如何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對于當年長征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彭初獨創性地“組合”推出了“紅軍五寶”——青稞炒面、干牛肉、辣椒、野菌和鹽巴。
這五種食材,正是當年紅軍在黑水籌糧后,翻雪山過草地時的“救命糧”。彭初將這五種食材,非常巧妙地按照80多年前朱總司令發布的一個“通令”作為配方:
“7月18日,朱德發布通令,要求每個戰士必須準備10天的糧食,一天要籌8兩主食(玉米面、青稞面)和4兩干野菜,準備過草地?!?/span>
紅軍為了過草地全力籌糧時,為每一位紅軍戰士每一天、每一餐吃多少定量,違規者重處。因為當時缺糧嚴重,沒有非常嚴格的紀律,怕走不出草地。所以彭初按當時紅軍吃的食材和量,做成“紅軍五寶”快餐。讓后人親身體驗紅軍生活,讓后人通過體驗思考,紅軍為什么在任何艱難困苦中,依然能堅定信念?
“吃”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之苦,思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之甜!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在黑水縣的啟動建設,給彭初吹來了發展的春風。如何將傳承紅色基因,和當地農特產品銷售有機結合,響應鄉村振興,走產業化發展是彭初非常認同的,得知遵義紅途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發起“長征文產聯盟”的意向后,欣然加入,期待共同走好新長征之路。
“正義面前不分民族,我們蘆花藏族家族將世代守護傳承!”這是彭初的心聲和誓言。 (編輯,遵義紅途商務服務有限公司 盧成錫,2023年6月。)
(2005年7月17日,盧成錫徒步重走長征路時,三顧“蘆花會議”會址,和彭初大哥在當年中央領導人兩次召開會議的地方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