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
  • 首頁 長征文化

    紅西路軍在臨澤長征故事

    2019-08-25 admin 從頭越 瀏覽1888

    1、名將隕落梨園口

    1937年3月12日,太陽初升。三十軍和西路軍總部已進入梨園堡一帶宿營。擔任后衛的九軍也到達了梨園口,陳海松到達后,立即命令部隊上山警戒。幾乎與此同時,馬家軍也追了上來。陳海松當即命令部隊搶占附近的寺汪山和山口兩側的山梁。

    此時的九軍已不足千人。除軍部交通隊還有些子彈外,戰斗部隊大多數已彈盡糧絕。交通隊跟隨陳海松的一個警衛排,也只剩下了十幾個人。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陳海松命令軍部保衛局局長陳宜貴趕快組織機關的同志撤退,自己留下來掩護。

    陳宜貴明白,這個時候留下來,就很難活著出去,所以他要求將自己留下,陳海松臉色一變,厲聲喝道:“叫你撤你就撤,不要婆婆媽媽的!”

    這是陳海松第一次對陳宜貴發火,陳宜貴感到,此時一別,恐怕再也見不到軍政委了,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陳海松一見,趕緊說:“好啦,趕快走吧,再晚誰也出不去了。機關的同志戰斗力弱,留下來無益,能出去一個算一個,總比都留下來死強”。

    前沿部隊消滅了幾批沖出溝口的敵人,但他們僅有的一些子彈也打完了。敵人便狂叫著:“共軍沒有子彈了,沖呀!”從各溝口沖了出來。陳海松大吼一聲,命令警衛排跟隨自己向前沖去。

    陳昌浩帶著孫玉清在西邊的一個土包上見此情況,急忙喊道:“不能沖,太危險”。并派出兩個警衛員去追陳海松,卻沒有追上。

    警衛排沖上去后,用清一色的快慢機盒子槍向敵人猛掃,敵人丟下一片尸體,潰退了下去,陳海松和警衛排堅守在陣地上,迫使敵人不敢沖鋒。

    上午10時許,陳海松急于觀察戰場情況,乘敵機槍間歇之機,向土包頂爬去,被李明一把拉住,陳海松火了,向李明吼道:“干什么!”李明說:“上不得?!崩蠲饕凰墒?,陳海松又迅速向上爬,爬到包頂,他剛一抬身,敵人的機槍一齊向他掃射,他身中八彈,倒在了血泊之中。

    李明把他拖下來后,交通隊程指導員抱著他急切地呼喊著,他蘇醒過來后,要求程指導員趕快補他一槍,程指導員哭著說:“政委,你……不要說了。我們人在陣地在,要死就和你死在一起!”

    當孫玉清率三十軍一部前來救援被圍的九軍時,九軍只有少數人員得以突圍西去。陳海松和二十五師政委楊朝禮、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黃思彥以及絕大部分戰士一起英勇犧牲。

    陳海松,湖北大悟人,20歲就任職紅九軍政委。陳海松平易近人,和戰士打成一片,一起摔跤、比賽投手榴彈,戰士親切地稱呼他為“小胖政委”。1935年6月14日,一、四方面軍在達維會師后,毛主席得知紅九軍政委陳海松才21歲時,緊緊握住他的手,驚喜地說:“一方面軍的干部都年輕,可沒有你這樣年輕的軍政委呀!”

    朱德總司令曾評價陳海松:“四方面軍里最年輕有為的軍級指揮員,可惜犧牲的太早了。如果現在還活著,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span>

    2、鐵釘九連

    汪家墩,高三丈有余,老遠看去像一座碉堡,是一座用黃土夯起來的土瞭望堡,墻壁很厚。東西、南北各長10余米,成四方形,墻底厚近1米,共有3層。最上一層沒有頂,只有半人多高帶城垛的土墻,在頂上可以控制四面。第二層每面有個很小的窗子,可以當槍眼。墩四周,圍著一圈矮墻,紅軍挖了很多槍眼。矮墻外面是一道淺淺的壕溝,壕溝已經干枯了,鋪了一層薄雪。壕溝的外面,是紅軍架設的兩道棗木鹿寨。再外就是開闊地。向北200多米,是三四間茅草屋。向南不遠處有溝坎。溝坎南面就駐著馬家軍。

    元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團長把當時已任二六三團三營政委,在紅軍渡河時立了大功的周純麟叫到跟前,叫他帶九連接替八連部隊,守衛這個戰略要地。

    第二天,東方剛泛魚肚白,敵人兩個團,展開隊形,圍攻汪家墩。敵人從北面茅草屋土墻爬出來,丟出一排手榴彈,撲過來拉鹿寨。紅軍樓上樓下兩挺機槍一齊開火,外壕和土墩頂上飛出雨點般手榴彈,敵人紛紛倒下。敵人第一次失敗后,就用炮轟。接連幾炮,土墩頂半堵墻被削平。敵人又轟第二層,把土墩北邊墻打開一個大洞,一個連的敵人沖了過來。第二批、第三批,輪番沖擊的敵人都被打退了。紅軍子彈很缺,守土墩的戰士每人除有一支步槍、一把大刀外,只有十多發子彈,打仗主要靠手榴彈。紅軍戰士雖然打退了幾批敵人的進攻,但鹿寨終于被敵拉開兩丈多寬的口子。上午10點多鐘,200多個敵人沖了上來,紅軍與敵展開肉搏。三排長高舉大刀沖在最前面,砍倒幾個敵人后,他的腿被敵砍傷,不得不坐下。一個敵人沖上來,他豪不猶豫,撲上去抱住敵人的兩只腳,敵用刀砍他的背他也不松手。這時跳出一個戰士,才把敵人打死。這邊,九連的一個班長正和幾個敵人惡戰,左劈右砍,砍倒了向他殺來的敵人。突然他的右手斷了,他舉起左手,上來的敵人被他當頭一刀。正在這時,后面又上來一個敵人,他來不及還手,被砍倒了。他并沒有死,敵人再沖上來時,他拉響了手榴彈,炸死三四個敵人,與敵同歸于盡。

    九連就這樣和敵人反復拼殺,直到下午5點多鐘,用步槍、手榴彈、大刀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130多個生龍活虎的戰士,最后只剩下9人,其中還有4個輕傷員。黃昏之后,政委李先念、軍長程世才、師長熊厚發、政委鄭維山親自來接他們。周純麟見了首長們,眼淚撲簌撲簌往下掉,李先念表揚他說:“不要難過,打得好,你們打得好!你們九連像鐵釘一樣?!睆拇?,鐵釘九連就在全團出了名。

    3、一個戰士一團火

    炊事員李德民,面目黝黑,粗眉大眼,活脫脫一個“黑旋風李逵”。他順手操起一把利斧,大吼一聲殺入敵群,左劈右砍,十多個敵兵被斧砍殺。

    一排長郭友仁一連砍殺19個敵兵,刀出現幾處豁口,飛濺到他頭上、臉上、手臂上、胸膛上的血肉都往下流,終因氣力不繼,被敵砍殺。

    五班長張懷德、一班長劉萬砍死不少敵人。敵人要抓活的,他們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

    掌旗手郭有明,年僅19歲,大顯神威,竟然用旗桿戳死七八個敵兵。

    “我們坐在一個重傷病員身旁,他是連隊的一個衛生員,日間戰斗中為搶救傷員,頭和腹部打了好幾個洞,血都快流干了。小油燈照著他那黃裱紙似的臉色,鼻孔里的氣息很微弱,顯然,生命快要和這位戰士永別了。我們望著他,想盡量多說幾話安慰的話,他看見我們,眼睛忽然明亮起來,掙扎了一下伸出冰冷的手抓住我,喘息著說:‘首長們??!大道理我們都知道,我已經快不行了,為革命,死算不了什么,可是你們哪!快……’他的聲音漸漸微弱,嘴張了兩張,不動彈了?!?

    “我握緊他的手好久不放開,他慢慢地蘇醒過來,繼續說:‘什么也別說了,你們千萬……想法……弄點布條,給同志們綁綁傷口?!f完,又昏迷過去了?!?

    二六五團團長鄒豐明帶領一群戰士沖出土圍子,手持大刀上下飛舞,左右沖殺。正殺得起勁,不料從側面打來一槍,鄒團長身軀突然一晃,倒在地上。敵人掄著馬刀向他撲來,幾個戰士急忙跳過去,用大刀架住,搶救團長。這時鄒豐明忍著疼痛爬起來,掄起大刀,將一個敵兵劈成兩截。

    4、紅軍娃長大在臨澤

    (曾日三和吳仲廉夫婦)

    吳仲廉,紅九軍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奉命西渡黃河時,已經懷有8個月的身孕。在1937年1月,吳仲廉隨紅九軍來到臨澤縣沙河鎮何家莊花園村期間,吳仲廉產下了一個男孩。時值寒冬臘月,戰斗頻繁,生活艱苦,實在無法攜帶嬰兒行軍作戰。

    為此,曾日三和吳仲廉夫婦愁壞了。最后,是花園村蘇維埃委員張永錄想出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說,當地的王學文家人丁少,王學文本人又是民團大隊長,在地方上有點權勢,可以寄養在他家。萬般無奈,曾、吳夫婦忍痛將愛子送到王家寄養。王學文年屆不惑,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雖然身居民團大隊長的反動身份,卻深明大義,冒死收養下了孩子。

    1937年3月14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康龍寺南石窩附近召開了“石窩會議”,將剩下的兩千多人就地改編成三個支隊,分散游擊。

    分出來的左支隊由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領,他們向西行進了幾天后,為便于主力機動,又另外成立一支干部支隊,人數約為400人,由畢占云任隊長,曾日三任政委。在北川門,干部支隊遭遇馬家軍騎兵的襲擊。曾日三視死如歸,挺身而出……吳仲廉眼睜睜地看著丈夫倒在血泊之中!吳仲廉被俘后,被敵人關押在張掖韓起功的監獄里。

    王學文知道吳仲廉被俘,匆匆趕往張掖看望,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一定將孩子撫養成人。為了紀念丈夫曾日三,按照王家“繼”字輩排行,吳仲廉給孩子取名王繼曾。

    當時,王學文和他弟弟的孩子也都在哺乳期,有了王繼曾后,王家對三個孩子一樣疼愛,喂奶時,一邊喂親生兒子,一邊喂王繼曾,日常衣食都一樣對待。

    王繼曾漸漸長大后,農忙時幫大人放牧牛羊,干些家務活。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紅軍的孩子,便叫他紅軍娃,有的叫共產娃。王學文的孩子在1歲多時夭折,王學文便對外人說王繼曾是他的親生兒子。馬家軍知道王學文收養紅軍娃后,把他抓起來蹲了8年牢,解放前夕經地下黨營救回到臨澤。這期間,因王學文蹲監獄導致家庭異常困難,但他的家人卻千方百計保護養育王繼曾長大。

    1950年春,吳仲廉委托蘭州部隊到王家將已經長到十三歲的孩子接了回去,改名吳長征。一次性支付給王家撫養費人民幣600元作為酬謝。

    駐在高臺的人民解放軍給王家送來一塊大紅緞軟匾,上寫著金黃大字:“學文同志,你為革命撫養后代,人民永遠記在心中”。

    后來,吳仲廉將撫養兒子的王學文夫婦接到浙江金華福利院生活?!拔母铩逼陂g,王學文夫婦又回到臨澤。

    5、一座碉堡三代人八十年深情守護

    在倪家營鎮汪家墩村,有這樣一座堡子,它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高9米,墻基厚2米。墩子周圍是一人多高的圍墻,圍墻外又是2米多寬、1米多深的壕溝。堡子位于倪家營中上部,周圍地勢平坦,是一處絕佳的制高點。

    汪家墩村是西路軍當年在臨澤戰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西路軍進駐汪家墩,在倪家營子戰斗時,村民汪海龍帶著兒子汪世金找到了部隊首長,表示將自家世代居住的堡子騰出來,讓紅軍做防御工事。

    此后的戰斗中,駐守于此的30軍88師263團3營指導員周純麟帶著9連的130多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一晝夜的激烈戰斗,殲敵500余人,而9連只有9人活了下來。

    部隊離開后,汪家墩的百姓們將犧牲的西路軍將士悄悄掩埋,汪海龍一家將堡子維修一番,又搬回了這里。后來,汪海龍家在堡子旁邊修建了一院房屋,西路軍浴血奮戰的堡子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1981年的一天,汪世金的兒子在自己家田地里翻土時,沒想到一個人的頭骨露了出來,于是他趕緊喊來了父親。

    看到那個圓圓的娃娃頭骨時,汪世金老人一眼就認出這正是自己親眼看著犧牲,親手埋下的紅軍兄弟“小四川”。因為在那個年輕的頭骨上,被子彈打穿的痕跡清晰可見。那一刻,老人潸然淚下。

    汪世金老人含淚把“小四川”的來歷告訴了身邊的人,慢慢地很多人都由此知道了“小四川”的故事:

    紅軍在倪家營子戰斗時,其中有位只有15歲的紅軍“小四川”, “小四川”就住汪世金的家里,他們年齡相仿,一起結下了誠摯的少年友誼。在一次給紅軍送飯過程中,汪世金老人眼看著“小四川”被敵人擊中。痛惜不已的汪世金冒死將“小四川”的遺體從死人堆里扒出來埋在了自己家耕種的田地里。

    汪海龍去世后,汪世金接替父親,肩負起守護堡子的責任。1983年,臨澤縣政府將這座堡子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周純麟將軍到新疆出差返回途中,專程來到汪家墩。站在堡子里,撫摸著墻壁上的彈孔,周純麟禁不住熱淚長流。

    1998年,汪世金老人臨終前立下了兩項遺囑:一是要求兒女們繼續看護好堡子;二是將他葬在堡子旁邊。

    汪世金去世后,他的兒子汪永茂繼承了遺愿。

    (汪永茂和紅軍西路軍后代重訪團一起合影)

    80年的忠誠守護,是一種承諾,一種堅守,更是對西路軍魂的傳承。在臨澤,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看到那個圓圓的娃娃頭骨時,汪世金老人一眼就認出這正是自己親眼看著犧牲,親手埋下的紅軍兄弟“小四川”。因為在那個年輕的頭骨上,被子彈打穿的痕跡清晰可見。那一刻,老人潸然淚下。

    汪世金老人含淚把“小四川”的來歷告訴了身邊的人,慢慢地很多人都由此知道了“小四川”的故事。

    1982年,“小四川”的忠骨被安放在了倪家營子紅軍烈士墓,成為倪家營子戰斗中最后一個歸隊的戰士。

    1983年10月,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周純麟將軍到新疆出差返回途中,專程來到汪家墩。站在堡子里,撫摸著墻壁上的彈孔,周純麟禁不住熱淚長流。

    1999年,汪世金老人臨去世之前,還一直記掛著自己的這個紅軍小兄弟。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