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復三拋家棄子護送陳昌浩
陳昌浩
1937年3月14日在肅南紅石窩召開會議后,陳昌浩、徐向前化了裝,扮成生意人的模樣,二人晝伏夜行,往東前進。
一天傍晚,陳、徐二首長走到山丹縣大馬營沙鍋口的沙河灘一個小崖口烤火時,遇上農民萬懷章(原籍湖北廣水)趕著毛驢采藥回家。陳、徐二人見一位農民走過來,便主動上前和他搭話,請求幫助找點水喝。萬懷章聽出二人都是外地口音,有一位(指陳昌浩)操湖北音,以為他們是生意人,便主動帶他們到大馬營窯坡甘家莊自己的姐夫老中醫但復三家中。
但復三,原籍湖北大悟縣高店鄉但家沖人,青年時代在家鄉行醫。廣水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活動的地區之一,他親眼目睹了紅軍打土豪,分田地,領導農民鬧革命的情景。后來,但復三妻子萬氏病故,為了生計,他便與妻弟萬懷章避亂流落山丹,續徐氏為妻,生一男一女。之后定居窯坡甘家莊,與村人周啟寧合開中藥店,行醫濟世,人稱“但湖北”。
1936年底和次年初,紅西路軍遠征河西進入山丹,他目睹紅軍軍紀嚴明,不擾百姓,深受感動。當紅軍作戰失利后,他多次冒險收留流落紅軍戰士,為傷員治病,并資助盤費使其歸隊。
但復三見到陳昌浩、徐向前后,雖不知他們的真實身份,但當聽到陳昌浩操湖北口音,便以老鄉相認。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于是他們毫無戒備地寒喧起來。但復三讓家人做飯招待,并留宿家中。由于當時的特殊情況,陳、徐二人始終以生意人自稱,但復三也不便深問細究。從但復三的言行舉止中,陳、徐二人感到他為人忠厚,比較可靠,便在但家留宿過夜。
第二天拂曉,徐向前起床后,大聲對陳昌浩說:"老陳,起來,天亮了,上路吧!"可陳昌浩起不來了,胃疼得很厲害,又發高燒,無法繼續趕路。這一新的情況,使徐向前感到意外。為了避免引人注意,暴露身份,經兩人商量后決定陳昌浩留在但復三家中養病,徐向前獨身一人前往陜北。征得但復三同意后,陳昌浩只好暫住但家養病。
陳昌浩與徐向前分手后,在但復三家大病一場。但是中醫,他為陳昌浩診病配藥,精心治療,使陳昌浩的病情大有好轉。一天夜里,突然有人敲門,來人是十多天前在但復三家中住過,臨行時但復三又資助了路費的自稱姓王的"同鄉"。但復三從來人口中得知,在他家養病的湖北同鄉是西路軍最高首長陳昌浩。
姓王的紅軍走后,但復三試探著問陳昌浩的身份,此時的陳昌浩仍有一定的戒心,只是含蓄地說:"白銀能買黑心人"。但復三為了消除陳昌浩的戒備心理,遂向陳昌浩起誓。陳昌浩通過多日的仔細觀察,對但復三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才向但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西路軍的一些情況。于是二人以兄弟相稱,對外說是來河西做生意的同鄉。
從此,但復三更為陳昌浩的安全擔憂,處處倍加小心。窯坡雖然地處山丹縣偏遠山區,但當時馬家隊伍還隔三間五來這里盤查搜捕流落紅軍。一天,馬家隊伍一伙人到窯坡搜查紅軍,但復三聞訊后急忙將陳昌浩藏在一草堆中,后又轉到地窖中,使其免遭劫難。趕忙拿出羊皮、羊毛和陳昌浩談生意,陳昌浩也若無其事地,一邊打哈哈、遞煙,一邊大談生意,敵人沒有發現破綻,只好離開。
從那以后,但復三不敢讓陳昌浩繼續留在家中,他和義子聶有成、妻弟萬懷章趁黑夜將陳昌浩轉移到大黃山柳溝曹家大口子窯洞里隱藏養病,經常以進山采藥為名,秘密給陳昌浩送去藥品和食物。還親去張掖福音堂(西路軍聯絡點)為陳昌浩買藥。不久,敵軍清鄉,陳昌浩處境危險,有一次被山里找牲畜的人發現,為防不測,但復三又將陳昌浩秘密轉移到大黃山鐘山寺后的松林中,隔三間五暗中叫義子聶有成送去藥品和食物。
經過三個月左右的調養,陳昌浩的病情逐漸好轉,體力也得到恢復。這時陳昌浩向但復三提出要去陜北找黨中央。經過認真考慮,但復三毅然決定棄家舍子護送陳昌浩去陜北。他瞞著家人打點行裝作準備。為了路途安全,臨行時又帶上義子聶有成。一路上他們三人裝扮成一家人,以行醫為掩護,牽著一頭毛驢,向東而去。
但復三送走陳昌浩后,與義子聶有成返回湖北老家。第二年九月病故。義子留在湖北定居,直到解放后病故。
2、救遺孤,祁連山中結連理
1937年3月,紅西路軍石窩分兵后,婦女獨立團被打得七零八散,婦女獨立團3營副營長兼連長肖有德和二十多名男女戰士一路撤到肅南馬蹄寺一帶打游擊。數日后,一起的戰友們越來越少,有的在戰斗中犧牲,有的走散了,還有人連凍帶餓,在傷病折磨下倒在了行進的路上,最后只剩下肖有德一人獨自流落到祁連山中,陪伴她的只有陣陣松濤、皚皚積雪和刺骨的寒風。馬上要分娩的她,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肖有德的丈夫名叫張家飛,也是一名紅軍戰士,是她的四川通江同鄉。在長征途中他們結為革命夫妻。西路軍渡過黃河西進河西時,張家飛得知妻子懷有身孕,激動不已。作為一名紅軍戰士,張家飛知道自己隨時都有犧牲生命的危險。于是,他告訴妻子肖有德:“如果我不幸犧牲,請你一定照顧好自己,照顧好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他(她)撫養成人!” 不久,在古浪戰斗中張家飛英勇犧牲。
作為一名紅軍女戰士,肖有德沒有時間為丈夫的犧牲悲傷難過,她把對敵人的仇恨深埋在心中,勇敢地投入到每一場戰斗中去。同時,她也盡力保護著肚子里自己和張家飛的骨肉。
就在肖有德孤身一人孤獨無助地挺著大肚子,在深山里艱難地行走,不知走向何方時。她在一條山溝里遇到了重傷的紅軍戰士杜廷仁。相互詢問之后,他們兩個竟然都是四川通江縣人。戰友加老鄉,兩個人都是無比的激動。那名傷員身上有十幾處刀傷、槍傷,右臂被子彈打斷,肚子上的傷口還在流血,只能用自己的右手使勁捂住肚子上的傷口。在這樣的境地遇到自己的戰友,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奇遇。
兩個戰友在深山里結伴,面臨著極其嚴酷的考驗:一個即將分娩,一個遍身是傷,沒有吃,沒有喝,更沒有醫藥,面對著無邊的寒冷,難忍的饑餓,還有馬敵的搜捕……他們在一個隱蔽的山洞里,暫且安下身來,白天出去討飯,晚上在山洞里過夜。
過了些日子,肖有德在這山洞里生下了她和紅軍烈士張家飛的孩子,是個男孩。肖有德把嬰兒抱在胸前,淚眼漣漣對逝去的丈夫說:“家飛,我一定把你的骨血養大成人!”
肖有德和杜廷仁在深山里患難與共,相依為命,苦難的日子讓他們的戰友情、老鄉情演變成了相濡以沫的夫妻情。他們為孩子取名杜顯富,商量決定不管有多么艱難,也要共同撫養好烈士張家飛的孩子。
他們兩人一直在祁連山中靠要飯生活,真是受盡了苦難折磨,但他們頑強地活了下來。1939年,肖有德生下了她和杜廷仁的女兒。添一個孩子,生活的擔子更重了,為了能把烈士的骨血撫養成人,夫妻兩人忍痛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送給了民樂南古鄉一個名叫岳守善的人,取名岳英香。按照答應岳守善以后不能在民樂一帶再乞討的約定,換得了一塊銀元、三斗青稞。兩人帶著孩子一路向東乞討,來到山丹大馬營鄉二馬營子東面山坡上的官墩山上,找了個窯洞定居了下來。
因傷而殘疾的杜廷仁只能呆在窯洞里照顧孩子、做飯、縫縫補補;肖有德每天外出乞討。接著,他們的二兒子杜顯貴、三兒子杜顯榮、女兒杜珍月相繼出生。為了生計,夫婦二人又決定把女兒送給大馬營雙泉村周家墩的一戶周姓人家做養女,改名周蘭芳。
1949年解放后,夫婦二人分到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而且擔任了村干部,工作很出色。1960年,肖有德因病離世,1992年4月,杜廷仁去世。杜顯富,長大成人后,一直在四川通江縣務農,1961年成家,1990年去世,生有5個孩子。
3、卓瑪再次走向祁連山
1937年晚春的一天,山丹縣衙掌案趙愛國家里的管家趙文斗,救助了兩位被馬家軍團丁追趕的女紅軍,把她們讓進一個無人居住的房子里,照顧她們飲食起居。早在紅五軍駐守山丹時,趙文斗就被紅軍的所作所為感動,同情紅軍,并多次從城墻的狗洞里鉆出去給駐守在大佛寺一帶的紅軍送信;紅五軍西進時,他還趕上大車為紅軍送過重武器和傷病員。
到了這一年的端午節,趙文斗的兒子趙定國打算去城里找父親,從李橋一路乞討來到縣城西門外時,被一戶家道殷實的人家收留做干兒子,這戶人家只有邑大媽一人。過了沒幾天,一個操著外地口音的年前女子也來到邑家討飯,當看到家里只有母子二人時,懇求邑大媽收留。好心的邑大媽一看這個女子,就知道是流散女紅軍,便答應了她的請求。女紅軍名叫卓瑪,來自四川阿壩,比趙定國大兩歲,不久,他們就住在了一起,他們互相關愛,一起勞動一起吃飯,生活溫馨而又安寧。
有一天,卓瑪讓趙定國去城里看看,有沒有說外地話,在城里要飯吃的人,有可能就是她的戰友。非常巧的是,趙定國在城里碰上了在縣衙掌案家做管家的父親趙文斗?;ハ嘟涣髦?,找掌案家住著兩位女紅軍,一位是漢族,一位是藏族。
卓瑪知道消息后,要趙定國帶上她珍藏的灰色紅五星帽,去找那兩個女紅軍,并告訴他:“我們紅軍什么都可以丟,但帽子是決不能丟的!因為帽子是我們身份的重要證明?!?
時間到了秋天,地里莊稼都快收完了。三位女紅軍計劃著要離開山丹去找部隊。
為了安全出城。趙文斗借給掌案家送煤的名義,用煤車將兩位女紅軍送出山丹城,來到邑大媽家和卓瑪匯合。
祁連山,是她們當初打仗失散的地方,他們要去看看在那里堅持打游擊的戰友們是否還在?她們的部隊是否還在祁連山里?邑大媽送給她們一塊毛氈,剪開后每人做了一雙鞋,又用剩下的毛氈各自做了一雙毛氈鞋墊。她們帶了夠吃五天的小米、饅頭和鹽塊,臨走的前一天晚上,她們給邑大媽和趙定國寫了便條,大意是等到革命勝利了,可以拿著便條去找政府。
第二天天沒有放亮,卓瑪跪下給邑大媽磕了幾個頭,幾位女人抱頭哭在了一起,難分難舍……幾個月下來,不是母女勝似母女。卓瑪三人尋找部隊的意志堅定,趙定國無法挽留心愛的妻子卓瑪,只好套上馬車,把她們藏在馬車里送過平坡煤礦,一直來到民樂地界??粗齻內慌t軍的身影漸去漸遠,消失在通往祁連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