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
  • 首頁 紅色景點

    涇源歷史文化旅游

    2020-06-24 從頭越 涇源政府網 瀏覽965

    (來源:涇源縣政府網)

    涇源縣在歷史上屬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境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和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雄渾厚重的民間文化,蒼茫豪邁的花兒以及濃郁的本土文化,構筑了涇源獨特的文化體系。紛呈獨秀的民間藝術,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激越悠揚的回族“花兒”,別具風味的地方小吃,雄壯奔放的回族“踏腳”等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我縣回漢群眾的驕傲,而且成為激勵支撐全縣人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瓦亭古城為秦漢至唐宋時期最著名的邊關重鎮—蕭關遺址;宋代名僧濟公修行過的張臺石窟、果家山秦漢遺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涼天峽;清代水利大臣胡紀謨奉乾隆帝旨意來老龍潭勘察“涇水真源”;1935年10月,毛澤東率工農紅軍翻越六盤山,寫下壯麗詩篇《清平樂·六盤山》。神話傳說眾多,每個旅游景點都流傳著美麗而神秘的故事傳說。老龍潭是魏征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等神話傳說的發生地,更是中華龍文化的發祥地。秋千架相傳穆桂英曾在此蕩秋千,延齡寺傳說為濟公活佛修煉成仙之地;胭脂河相傳為涇河老龍三女兒洗浴之處等等。

    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涇源回族《趕?!帆@得競技類表演一等獎、涇源回族《打軳?!?、《打胡墼》獲得競技類表演二等獎。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

    位于縣城北1公里香水鎮水溝村西側,面積約30萬平方米,確認為秦漢遺址。亦有歷史學者認為是秦漢“回中宮”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云紋瓦當,出土有灰陶罐、鐵燈、鐵釜及“半兩”、“五銖”銅幣,還出土有銅*機殘件及泥質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漢時期的建筑材料?!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宮。雞頭山在涇源縣境內,當年秦始皇巡邊曾駐驊回中宮。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騎兵劫掠中原,在蕭關(今三關口一帶)與西漢北地郡都尉孫卬大戰一場,孫卬英勇迎敵,戰死疆場。匈奴撤離時焚燒了回中宮,至今遺址內還有火燒的痕跡。

    瓦亭城

    地處縣城北30公里,六盤山東麓彈箏峽北口,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這里群峰環拱,四達交馳,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曾經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古戰場,有“鐵瓦亭”之稱,為兵家扼要之地。東漢始設郵亭,歷代為驛道必經之地。光緒三年(1877年)3月,魏光燾重修瓦亭城。修葺后的瓦亭城,“乃厚其基址,增其寬長,新筑六百九十步有奇,補修一百八十八步有奇,依山取勢,高二丈七八尺至三丈六七尺不等,面闊丈三尺,底倍之。上豎敵樓,雉堞五百二十四,墩臺大小八座,水槽七道,遂“屹為雄鎮”,因瓦亭城倚北山而筑,所以只在東、南、西三面有城門,并均鑲有石刻門額以名之。西門曰“鞏固”(意即面臨鞏昌、固原、又含有“西陲鞏固”之意),南門曰“隆化”(意即南接隆德、化平直隸廳,又含“隆恩感化”之意)。東門日“鎮平”(即東界鎮原、平涼、又含“鎮平西夷”之意)?,F在的關城,就是清末重修的。蔥郁的山峰,堅固的城池,依依楊柳,潺潺流水,相映成趣。每當雨霽天晴之際,游人若登高俯視,但見一幅云蒸霞蔚,煙嵐輕妙的圖畫,煙霧聚相離的景觀,成為佳境。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

    位于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唐朝為防御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后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甕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石窯灣石窟(延齡寺)

    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的新民鄉張家臺村東800米處。背山面河,開鑿于石嘴河北岸巖石面上,據載此石窟開鑿于宋代,相傳濟公活佛修行于此。此窟自西向東有4個洞窟排列于山崖上。一窟,券門方窟,窟室平頂直角,窟后壁雕鑿佛像一尊,頭部殘缺。二窟,距一窟東22米,拱券門,東西兩壁下部鑿有對稱的兩小龕。龕楣上雕鑿佛像各兩尊,損毀嚴重,僅存輪廓。后壁鑿有3尊佛像,像身毀,僅存上部佛光,背光呈桃形,攢尖狀,其上雕刻有兩圈云紋。三窟,距二窟東2米。石窟中間有一尊佛像盤腿端坐于須彌座上,雙手平放于膝,頭部殘缺。在二窟和三窟之間,鑿有一長方形佛龕,龕內佛像已毀。四窟,距三窟東1.9米,拱券門,窟室為平頂直角,后高前低??呤覂惹氨谧髠鹊?佛像1力士像,剝蝕嚴重,僅存輪廓,或坐或立,姿態各異??呤覗|西兩壁側雕有對稱的5尊佛像和1尊力士像 ,身著武士裝,頭部殘缺。其余雕像形體較小,皆漫漶不清。后壁雕3佛,均坐于須彌座上。盤腿端坐,雙手平置于膝上,上部殘毀,僅存下部輪廓。

    1991~1993年,臺灣佛教徒毛國雄和濟公活佛第十三代傳人馮敏堂帶領男女信徒40余人,持圖溯源曾3次來這里拜佛祭祖。


    涼殿峽

    位于縣城西南23公里處,又名良天峽,居六盤山腹地,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這里山大峽深,地形險要,氣候涼爽濕潤,風景幽美。在群山挾持下有一道長達10余公里的峽谷,清澈見底的涇河水穿峽而出。兩壁奇峰怪石千姿百態,山下有縱橫交錯的涓涓細流。峽谷內林蔭蔥郁,泉水叮咚,鳥鳴清脆。中部東側一塊約2000平方米的平臺,稱為點將臺,四周林木茂密,幽雅清靜,風光旎旖,景致迷人。這里既有北國山勢之雄,又兼南國景色之秀,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據史料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圍困西夏時。于1227年閏5月避暑崩殂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在1258年南征云南時,屯兵六盤山,也在這里避暑。如今這里還留有當時建筑物的基石,殘壁斷石、橋墩和喂馬的石槽,可供游人憑吊。


    臥龍山

    舊名堡子山,古名觀山,在縣城東南角。海拔1958米,相對高度約120米,巍峨挺拔。民國《化平縣志》載:“觀山在縣城東半里,峰頭古有朝陽紫金觀,故名。一名魚兒山,平地崛起與眾山不相連,高約三十丈,長七里許,形似虎臥。三疊蟬聯,首、尾、身、腰畢具,兩水交迎,萬山朝拱,上筑堡壘,為化平(涇源)之險要。登之可望遠,旭日燦爛,映照四周,樹木密茂,風景絕佳,故有觀嶺朝陽之稱?!背筷爻趼?,峰頂霞光萬里,故有“觀嶺朝陽”之稱。1918年,知縣王海帆建八卦亭于其上,題名“枕霞亭”(地震毀)。1934年,上建土堡1座,至今猶存。民國張逢泰作詩盛贊:“出彼東部,有山翼然。登高一望,歲歲年年。海云九點,噴出日邊”。1987年,縣政府于土堡西臺新建亭子1座,名曰“龍云亭”,綠瓦紅柱,始成山城公園一景。而今,工余課后,亭前游人不絕。登上山頂,舉目四望,滿眼青山,群峰疊翠。憑欄遠眺,涇源縣城盡收眼底。晨觀日出,霞光萬道,心曠神怡。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