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
  • 首頁 長征歷史

    紅軍長征在會寧

    2020-06-23 從頭越 網絡 瀏覽1333

    一、紅軍長征在會寧概述

    從1935年10月2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人率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會寧,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實現大會師,有近7萬名紅軍將士在會寧留下了戰斗的足跡,有1800多名紅軍將士在這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陜甘支隊過會寧 1935年10月2日,陜甘支隊一縱隊和二、三縱隊從通渭縣城出發北進分別到達到通渭縣的寺子川、義崗川和會寧縣黨家峴鄉的梁家河一帶宿營。

    10月3日凌晨5時,一縱隊從寺子川出發入境靜寧,沿該縣的四河、紅寺一線東進并向南警惕敵軍,行進中與從靜寧縣城出發游擊偵察的國民黨軍某團遭遇,經兩小時鏖戰,敵軍潰退,一縱隊夜宿于界石鋪以南的馮家大莊(今祁家岔)。

    同日凌晨2時,二、三縱隊分別從義崗川、梁家河出發向北挺進,為防止西蘭公路一線敵軍襲擊,兩縱隊以戰備姿勢平行運動,途中遇到國民黨民團董本齋部阻擊,紅軍將其擊潰后迅速超出西蘭公路進到會寧縣東南部的黨家峴、侯家川、楊崖集一帶村宿營。其中,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從黨家峴鄉的梁家河轉移到太平店鄉的宋家莊一帶宿營,毛澤東、彭德懷率支隊司令部和二縱隊一部由楊崖集鄉的隴西川經罐子峽進駐靜(寧)會(寧)交界地界石鋪。10月4日,二縱隊在西蘭公路侯家川鄉地界的王家店伏擊,截獲國民黨軍由西安到蘭州運送物質的10余輛汽車,紅軍將戰利品一部分留作軍需,一部分分給當地群眾。

    同日,一縱隊由馮家大莊移駐西蘭公路附近的高家堡。此時,西蘭公路東起高家堡,西至王家廟,數十里的路段被紅軍所把持,一、二、三縱隊之間利用西蘭公路電話線(清光緒十七年架設單線,民國中期已增長為三條線路)及時通信聯絡,控制敵情動向。

    10月5日,陜甘支隊撤離西蘭公路靜會地段,一縱隊由高家堡東進達到單家集(今屬寧夏西吉縣),二、三縱隊由青江驛、界石鋪東進達到公易鎮(今屬寧夏西吉縣)。7日,陜甘支隊翻越六盤山向陜北挺進。從通渭出發,分三路向靜寧、會寧一帶轉移。

    紅四方面軍在會寧 1936年9月14日,紅一方面軍左路由紅15軍團73師組成特別支隊,一部直插會寧縣北部郭城驛、宋家河畔,10月2日,紅一方面軍15軍團73師騎兵團占領會寧縣城。

    1936年10月7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4軍2個團由政委王宏坤率領到達會寧縣城,與紅一方面軍15軍團73師會合。

    10月8日,紅四方面軍4軍10師在青江驛同紅一方面軍1師會合。

    10月9日,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及4軍一部到達會寧縣城,同紅一方面軍1師、73師會師。

    10月10日傍晚,紅軍總司令部,紅一、四方面軍在會寧縣城文廟大成殿前召開慶祝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聯歡會,總司令部機關,紅一方面軍1軍團1師、15軍團73師和紅四方面軍各部隊的代表及部分群眾共700多人參加聯歡大會。會上,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總司令朱德宣讀了中共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的《中央為慶祝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通電》?!锻姟分赋觯骸罢斎毡镜蹏髁x準備了舉行對于中國新的大規模的進攻,我有五千余年光榮歷史的中華民族處在空前未有的危機存亡地位的時候,我民族革命戰斗的先鋒隊,第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在甘肅境內會合了”。

    紅二方面軍在會寧 15日,紅二方面軍2軍團和32軍由通渭縣進入會寧縣侯家川一帶;17日,6軍團進入會寧楊崖集、青江驛一線,與紅四方面軍9軍會合;18日,紅二方面軍6軍團到達會寧老君坡,與紅一方面軍2師會合,并于19日舉行會師聯歡會。2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經會寧縣太平店到達老君坡,隨后到達靜寧縣興隆鎮(今屬寧夏西吉縣),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領導人同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治委員聶榮臻會面;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移駐靜寧縣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縣),在這里舉行會師聯誼活動。23日,紅軍總司令部移駐打拉池,朱德、張國燾與彭德懷在此會晤。至此,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全面實現了大會師。

    二、紅軍長征在會寧大事記

    1、會寧人民喜迎紅軍會師

    大會師期間,會寧人民懷著對紅軍的深厚情意,傾其所有,從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援紅軍,為紅軍戰略轉移實現大會師做出了重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當年紅軍征用的糧食超過200萬斤。1936年9月的《紅色中華報》報道:“僅在郭城驛一地,就籌集糧食四五百石(折合70余萬斤)”。紅堡子村富戶王翰捐獻糧食二百石(折合30余萬斤)。當時的會寧,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物資供應極度短缺,人畜飲水極為困難。在此情況下,人民群眾自發地捐獻糧食、物資和窖水,為會師部隊補充供養,使紅軍在艱苦轉戰過程中得到了一次長時間很好的休整。紅軍在會寧會師活動近兩月,足跡遍布全縣,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建立紅色政權,播撒革命火種,發展壯大了紅軍隊伍。紅軍在會寧境內與國民黨軍隊多次進行戰斗,留下一大批傷病員,會寧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救治傷病員,組織擔架隊、游擊隊,配合部隊作戰和轉移。紅軍與會寧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會寧為長征勝利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2、占領會寧城

    1936年9月30日夜11時30分,紅一方面軍15軍團直屬騎兵團,奉命從寧夏同心縣出發,奔襲會寧縣城。10月2日凌晨到達會寧城北一村莊隱蔽。駐守會寧縣城國民黨新1軍11旅兩個連和縣保安中隊毫無察覺,5時半,城門大開。團長韋杰、政委夏云飛指揮部隊,從北門、西門突襲,迅即沖進城內,控制城門樓等制高點,組織火力向敵軍展開攻擊。守敵暈頭轉向,亂作一團,一部分敵軍據守街西一所學校向紅軍反擊。騎兵團1連指戰員向敵人猛烈沖殺,2連指戰員下馬徒步作戰不到半小時,敵人被擊破,四處逃命。3連4連對擊潰之敵逐街逐巷進行搜索戰斗,1個小時后,殘敵全部繳械,戰斗結束,騎兵團占領會寧縣城。斃敵10余人,俘敵50多人,紅軍無一犧牲,只有幾名輕傷。

    3、慢牛坡設伏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第31軍91師、93師和紅4軍1個師在河畔鎮慢牛坡設伏,阻擊關麟征部,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北渡黃河。28日,關部進至車家川一線,其部73旅145團進入慢牛坡紅軍伏擊圈,雙方展開激烈戰斗。關部146團隨后趕來增援,關麟征率師部親自督戰,激戰至午夜,紅軍北撤,雙方傷亡均重,紅31軍93師師長柴洪宇及100多名紅軍指戰員犧牲。警衛員王樹堂委托當地農民姜啟容榮置棺埋葬柴洪宇。1958年柴洪宇親屬將其遺骨遷至河北省邯鄲市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

    4、大墩梁戰斗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后衛部隊5軍由通渭向會寧北進。22日,軍長董振堂命令部隊在華家嶺一帶阻擊毛炳文37軍9個團,雙方激烈戰斗。23日,紅5軍37、39、43、45團從華家嶺退到會寧縣中川鄉大墩梁地帶,毛炳文部占據大墩梁南山向紅軍進攻,紅軍先后打退毛部5次沖鋒后,突遭7架敵機狂轟濫炸,迫使紅軍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縣城方向撤退,這次戰斗紅軍傷亡887人,副軍長羅南輝壯烈犧牲在當地埋葬。

    5、紅堡子戰斗

    1936年9月,紅一方面軍15軍團73師219團政委李國厚帶領4連,駐扎郭城驛鄉紅堡子村,等待接應二、四方面軍。10月6日,驛防靖遠縣城的國民黨新1軍10旅旅長李貴清派團長王五田部襲擊紅軍。紅軍偵知后即在村外設伏。敵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后,氣勢洶洶撲來,待敵軍進入伏擊圈,紅軍兇猛開火,王部被擊潰,逃往靖遠大蘆子,又被紅軍73師夾擊,王五田及幾個殘兵逃回靖遠城,其余全被殲滅。

    6、范家坡戰斗

    騎兵團攻古會寧縣城后,國民黨新1軍軍長鄧寶珊,電令駐定西11旅長劉寶堂,率兵收復會寧縣城。10月3日上午11時劉寶堂部到達距會寧城北10多公里的曹家河畔(屬定西縣),紅一方面軍1軍團直屬騎兵第2團在此阻擊敵人,4日,紅一方面軍1軍團政委聶榮臻率1師、2師從界石鋪,15軍團73師師長趙凌波,政委陳漫遠率部從郭城驛,火速向會寧縣城增援。在城西北的范家坡、西巖山構筑工事,作好戰斗準備。下午2時許,劉寶堂部分兩路進犯,戰斗一直打到下午6時。紅軍英勇抗擊,敵軍全線潰退,死傷多人,副團長張銘注被擊斃。10月5日,劉寶堂部占據西巖山上一土堡,劉親自督戰指揮,向紅軍陣地發起反撲。戰斗持續兩個小時,敵軍被徹底擊潰,倉皇逃向定西。至此,會寧縣城及其周圍敵軍全部肅清,紅軍完全控制會寧城,為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奠定基礎。

    三、會寧歷史

    會寧縣丁溝風電場

    會寧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原始人類生息繁衍。夏、商、周三代,會寧為古羌戎所居。秦始皇統一后屬北地郡(一說屬隴西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郡,在今靖遠縣境設祖厲縣,會寧縣地歸祖厲縣,為安定郡縣屬之一。新莽時期,祖厲縣改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遷縣治于今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社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收祖厲縣民,于武威近側別置祖厲縣。東晉、十六國時期,祖厲縣先后歸屬于前涼、前秦、后秦、西秦。北魏統一北方后,移祖厲縣治于平涼境內,改名祖居,屬隴東郡。廢帝元年(531年,即節閔帝普泰元年),北魏將宇文泰于漢鹯陰縣地(今靖遠縣境)置會寧縣,屬高平郡,為有會寧縣名之始。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經會寧,命置會州,州治會寧。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廢州,省縣,設會寧防,移會州于鳴沙城(今寧夏中衛縣境)。保定三年(563年),武帝宇文邕西巡于會州,置烏蘭縣,并設烏蘭關(后稱會寧關,縣址、關址均在今頭寨子鎮河坪社之關川河口,后移縣治于今馬家堡古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會寧防為會寧鎮,十六年(596年),復改置會寧縣,屬平涼郡。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為涼川縣,并置會寧郡,郡治涼川(今靖遠縣境),轄涼川、烏蘭2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會寧郡為西會州,改涼川縣為會寧縣。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改西會州為會州,貞觀八年(634年),因足食,遂改會州為粟州,轄會寧、烏蘭2縣,同年又復為會州,屬關內道。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會州陷于吐蕃,并改名汝遮。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會州歸于西夏,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收復會州。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于會州西南百里筑新城,賜名會川城(今會寧縣境郭蝦蟆古城)。南寧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會州被金占領。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置西寧縣(今會寧縣翟家所鄉西寧城,宋稱甘泉堡),屬秦州。宣宗貞祐初年,會州歸西夏,遷州治于會川城,稱新會州。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興定四年(1220年),新會州、西寧州相繼陷于西夏。元光二年(1223年)會州歸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三月,蒙古軍破西寧州,不久,降州為縣。天興三年(1234年),金亡,郭蝦蟆繼續堅守會州孤城,蒙古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會州城破,軍民投火自焚,蒙古軍遂棄會州城,遷州治于西寧縣。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寧縣入會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因地震強烈,詔改會州為會寧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右丞相徐達率兵進隴,會寧州遂歸于明。十年(1377年),降會寧州為會寧縣,移治所于今址,隸陜西布政使司所領鞏昌府(治所今隴西)。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會寧隸屬陜西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年),陜甘分省后隸屬鞏昌布政使司;七年(1668年),隸屬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中華民國2年(1913年),裁府留縣,會寧縣改屬甘肅省蘭山道;16年(1927年),廢道后直屬甘肅省政府;25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會寧解放;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25日,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會寧縣隸屬定西專員公署(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建置,會寧縣改屬白銀市。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 <div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div>
  • <div id="2e0w0"><small id="2e0w0"></small></div>
    <small id="2e0w0"><li id="2e0w0"></li></small>
  • <li id="2e0w0"></li><div id="2e0w0"></div>
  • <div id="2e0w0"><li id="2e0w0"></li></div>
    <small id="2e0w0"><button id="2e0w0"></button></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