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25軍長征在涇源概述
1935年8月18日拂曉,紅二十五軍翻越六盤山,到達和尚鋪,行至瓦亭附近時,擊潰敵馬鴻賓部三十五師一部,斃敵數十名,繳獲戰馬數十匹,之后占領瓦亭、三關;19日,經過蒿店、安國鎮,過斜子河沿北原出寧夏。
二、紅軍長征在涇源大事記
瓦亭戰斗蕭關—瓦亭
紅二十五軍接近六盤山時,駐固原的敵軍共1500人左右,由固原迅速增援平涼。當敵軍行至瓦亭以南,突然和紅軍遭遇,發生戰斗。
紅二十五軍二二五團團長張忠發立即指揮部隊強占山頭,向敵發起攻擊,斃傷敵騎兵數十人,繳獲戰馬十七匹。部隊攻占瓦亭后,沿西蘭公路乘勝向三關口方向逃跑之敵騎兵追擊。
三關口,壑口狹窄,兩面山高萬仞,如刀削斧劈,地勢險峻,自古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敵以重兵布防,企圖憑借天險阻擊紅軍。
跟蹤追擊的紅軍,在副軍長徐海東的指揮下,兵分兩路,迅速向兩面山頭發起攻擊,將守敵很快擊潰,斃傷敵數十人,又沿西蘭公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占領蒿店,紅軍主力隨后跟進,于19日晨抵達平涼城西安國鎮一帶休整。
在瓦亭戰斗中,已身負重傷的張忠發團長在追擊敵軍途中不幸壯烈犧牲,忠骨埋葬于三關口的南山腰,至今為當地群眾所懷念。
當年紅軍和馬匪交戰時,在馬王溝山梁上“觀戰”的回族老人張彥吉說,一個團的馬匪守著瓦亭城,紅軍來后一下子就把守在城墻上的馬匪打跑了,馬匪們脫掉上衣,光著膀子,拿著馬刀嗷嗷叫著就向城墻反撲過去了,還是紅軍厲害,幾槍就把跑在最前面的馬匪打倒了。馬匪的指揮官拿著槍逼著部下還向紅軍沖鋒,雖然有騎兵,但還是很快被紅軍打跑了。
六、涇源概況
涇源縣位于六盤山東麓,是寧夏的南大門,因涇河發源于此而得名,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美譽。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全縣轄4鄉3鎮96個行政村,總人口11.8萬人。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寧夏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森林水源涵養地。
風光旖旎,旅游獨具特色。涇源是寧夏特色生態旅游縣。六盤山縱貫縣境西部,崆峒山雄踞東北。這里群山環抱,百泉匯流,氣候濕潤,山青水秀,風景宜人,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全國第一個旅游扶貧開發試驗區、全域旅游示范縣。境內有濟公修煉的延齡寺、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涼殿峽、神奇秀麗的老龍潭、流泉飛瀑的胭脂峽、荷葉碧翠的野荷谷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30余處,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和西北地區的“小九寨”,已成為陜甘寧乃至西北地區旅游者的首選目的地。榮獲“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名縣”“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名縣”“全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連續四年榮登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榜。
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秦始皇過“回中”,成吉思汗避暑涼殿峽,乾隆勘查“涇水清源”老龍潭,工農紅軍翻越六盤山。涇源人民勤勞智慧、開放包容,關隴民俗、涇水文化在這里交融交匯,演繹出了柳毅傳書、濟公轉世、胭脂仙女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紛呈獨秀的民間藝術,獨具特色的回族習俗,別具風味的地方小吃,激越悠揚的回族“花兒”,雄壯奔放的回族“踏腳”,孕育了濃郁的特色地域文化。
產業鮮明,發展潛力巨大。涇源具有豐富的農業、旅游、水電、礦產等資源。農產品種類多樣,是寧夏重要的種苗、草畜、中蜂基地。堅持“一特三高”發展思路,全縣安格斯肉牛存欄達到2.5萬頭,“涇源黃?!蓖ㄟ^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中國畜牧業協會命名我縣“寧夏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涇源黃牛肉”榮獲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成為繼“鹽池灘羊肉”之后全區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域品牌;推行“三個一批”苗木產業發展模式,以針葉林和六盤山特色野生花灌木為主的苗木面積達到18萬畝,暢銷京津冀、內蒙、西藏等20多個省市,累計實施精準造林41.8萬畝,“六盤山苗木”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首批綠色發展優秀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大力推行“大手連骨干拉小手”“1+10”產業發展模式,年生產加工優質蜂蜜25萬公斤,“涇源蜂蜜”地理標志、“六盤山土蜂蜜”地理商標分別通過農業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