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5年6月到1936年7月,紅軍在小金生活戰斗13個月。有1000多名藏羌兒女參加了紅軍,留下了和長征有關的代表性地點有“四座山、四座橋、四處遺址”。
長征期間,紅軍曾三次途經天水市(今秦州、麥積兩區)境內。
1934年12月8日,紅二十五軍途徑鄖縣大柳、南化到陜西洛南,中旬,紅二十五軍在鄖縣打敗了國民黨鄂陜邊防游擊隊,擊斃其副司令,并贈送給鄖縣地方赤衛隊步槍40支,**1500發(注:1929年秋成立南化鹽池塘赤衛隊,隊長許昶,又名許子明,全隊100余人)。
4月22日,李卓然、李先念率領西行支隊進至安西(今瓜州)蘑菇臺,受到榆林窟(萬佛峽)道士郭元亨的接濟資助。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在這里召開了“蘑菇臺軍事會議”,做出了挺進新疆的決策。
1935年9月1日清晨, 紅二十五軍從鎮原縣的平泉鎮出發, 至姚川分為兩路行進:
1935年5月3日晚,軍委縱隊干部團五營二連,在連長肖應棠的帶領下奇襲皎平渡口,機智地奪取了渡口和厘金卡。隨后干部團連夜過江,翻越中武山,打垮了前來阻擊的敵人,為主力部隊渡江北上打開了通道。
3月14日,按照石窩會議決定,李卓然、李先念以三十軍余部5個營共1000余人為主組建支隊出發,西路軍工作委員會隨此支隊行動。 李卓然、李先念等人率領左支隊,在向導裕固族青年牧民兒尕目的帶領下,經長干河、大岔牧場,行至青海巡堡以北的分水嶺時,于三月二十二日同黨中央取得聯系,得到了中央視情況可向新疆或內蒙轉移的電示。
1935年10月6日拂曉,陜甘支隊一縱隊由興隆鎮單家集出發經新店子、什字路、楊家磨、黃灣等村莊向固原張易堡(現原州區張易鎮)行進。
1935年8月18日拂曉,紅二十五軍翻越六盤山,到達和尚鋪,行至瓦亭附近時,擊潰敵馬鴻賓部三十五師一部,斃敵數十名,繳獲戰馬數十匹,之后占領瓦亭、三關;19日,經過蒿店、安國鎮,過斜子河沿北原出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