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5年6月到1936年7月,紅軍在小金生活戰斗13個月。有1000多名藏羌兒女參加了紅軍,留下了和長征有關的代表性地點有“四座山、四座橋、四處遺址”。
1935年5月3日晚,軍委縱隊干部團五營二連,在連長肖應棠的帶領下奇襲皎平渡口,機智地奪取了渡口和厘金卡。隨后干部團連夜過江,翻越中武山,打垮了前來阻擊的敵人,為主力部隊渡江北上打開了通道。
1935年10月6日拂曉,陜甘支隊一縱隊由興隆鎮單家集出發經新店子、什字路、楊家磨、黃灣等村莊向固原張易堡(現原州區張易鎮)行進。
1934年9月初,國民黨十幾萬大軍向松毛嶺進攻,直逼汀州、瑞金,紅軍長征的準備工作進入最后階段。劉少奇主持召開緊急會議,一方面組織擔架隊、運輸隊參加松毛嶺保衛戰,另一方面動員汀州人民在一個月內完成“收集5萬床被單”“借谷60萬擔”“募集草鞋20萬雙”“生產斗笠20萬頂”的支前任務,汀州紅軍被服廠、兵工廠的工人們日夜加班,趕制了大量的軍衣和彈藥。
環縣,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區,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紅軍長征時,曾在環縣境內行軍7天跋涉500里路程,離開甘肅進入陜西。
1935年10月7日,在青石嘴戰斗取得勝利后的陜甘支隊,離開原州區的青石嘴,進入今彭陽縣古城鎮小岔溝村。 8日晨,上長城塬沿長城線繼續東進。9日從今孟塬鄉趙山莊出彭陽,在彭陽行軍三天兩夜。
鎮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1935年8月至10月間,先后有紅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鎮原縣境。
——摘自《紅軍長征在通渭》(通渭縣政協文史委編輯)有刪改。在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的一年中,紅25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后由秦安、武山、甘谷、隴西等縣進入通渭縣境,期間,紅軍先后經過全縣23個鄉鎮的80%左右的村莊。長眠在這塊土地上的紅軍戰士有近600人,前后有近100名紅軍戰士因傷留在民間。
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河,一、二、四渡均途經習水縣境。從1935年1月21日在李村壩入境開始,到3月23日由桑木離境,在習水境內共計62天。經過了習水縣24個鄉鎮里的19個鄉鎮。著名的土城青杠坡戰斗,就是在習水境內打響,發生大小戰斗共計26次,犧牲紅軍達3200多人,紅一團僅在土城就擴紅300多人。